公司动态分类
中国传统园林“点景”与现代景观设计彩神VII

  彩神vIII在众多形式和风格殊异的园林设计中,中国传统园林以善于表现情景交融的自然景色在世界园林中独辟蹊径,“点景”是其中重要的技法之一。“点景”意为:抓住园林绿地中每一景观的特点及空间环境的景象,再结合文化艺术的要求,进行高度概括,点出景色的精华,点出景色的境界,使观赏者有更深的感受。

  “点景”可以强化自然环境和自身景观。从建筑场论的角度来看,“点景”建筑首先在构图上占据了“力场”的中心点,对它的经营和处理,可以起到控制全局,画龙点睛的作用;从建筑美学的角度来看,点景的作用更在于自然环境景观意义上意境的升华,创造出不同环境条件下景观的特殊意境。如承德避暑山庄山地景区中的“南山积雪”,就起到了强化自然,升华意境的功效。首先是在其位置的选择上,恰立“青枫绿屿”南峰之巅,是全园山地景区构图的重心所在。在峰峦高度和群峰的前后层次上都占据了视线的控制点,几乎从全园的每个位置都可以欣赏到它优美的景观构图。

  “点景”丰富了自然环境景观的构图轮廓,突出建筑的环境个性,是建筑与环境景观构成中不可缺少的成景手段。首先通过对特征点的处理,达到丰富自然环境景观的目的,继而点景建筑自身造型的选择则表达着不同的构图意境。如杭州北山上的保做塔在整个西湖的远景构图和统帅湖山风景中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建筑“点景”可以改善和再造环境景观构图。通过对现有环境特征和景观构成作出正确的分析评价,扬长避短,对环境景观的构成中的不利因素进行外部形态的加工和再造,以获得最佳的环境景观构图效果。如园林中的“半亭”,就起到了很好的再造点景的功效。“半亭”或置于园中隅角,或附于院厅山墙,便可以化沉重为轻盈,化呆板于空灵,是一种“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的妙用。

  欧美之园林布局受阿拉伯对称和硬直边的影响,使有机之体略显僵化,其建筑物仍作园林之主,石木次之;日本园林以禅为主干,发展至今,渗入宗教哲学色彩甚浓,园用以助静思,多以静观,少为生活之用;独中国园林可思可用,可观可游,既可脱凡俗,又能使游人置身其中而不损园林之神貌。然而近年来,国内的房地产业流行的却是西方的园林风格,到处是罗马柱和欧式雕塑,在植物的配植上讲究群植,花团锦绣,豪华气派。同样,其他的园林绿化也受到很深的影响,如道路绿化,街头小品,大型广场等都有了很强的西方园林色彩,传统园林风格受到严峻的挑战。

  西式园林景观设计过于平面化,大尺度的平面布置使景观设计成为纯粹的装饰品,让人产生了很大的距离。而中国园林注重空间变化,讲究竖向尺度,重视与人的交流与对话。“点景”在其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几个不同境界的次要景象围绕着主要景象,形成一个主次分明,景色多变的园林景观。每种景象本身又是一幅立体式的空间画面,随着观赏方位和角度的改变,都会使画面变化。各种最佳动态观赏点和静态观赏点有机串联在一起,使所观赏的景象形成一幅有开合变化、虚实对比和节奏韵律的、统一的连续画面。

  现代建筑行为学和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观赏者与建筑及环境因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可变换的联系,这使建筑的景观构成不再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美学构图,而同时具备了现代建筑科学的理性认识。“点景”正是根据建筑行为学的分类原则和观赏者与建筑环境景观之间可变换的行为特点,通过建筑环境景观构成之外任意点的观赏者的视景构图变化,对建筑环境景观的组合机制、空间构成和成景手法的整体的动态研究,也是观赏者感知和认识建筑环境景观的第一步。

  按照视觉规律的变化,一般视距在200m以内,人们能够看清单体建筑物;200m~600m之间,能够看清单体建筑的轮廓,600m~1200m之间,只能看清建筑群,其中单体建筑轮廓已模糊不清;视距若大于1200m,则只能约略辩识建筑群轮廊。其次是垂直视角,良好的垂直视角上限为27,至于水平夹角,则通常以60夹角为正常视角。在实际建筑环境中,它同时受到高度比和60、45、27视觉规律的控制。所以“点景”建筑的选择,必须首先考虑观赏者的最佳位置和距离。

  从传统美学的构图法则来看,“点景”的点主要表现为自然环境条件下景观变化的特殊点,如环境景观的制高点、转折点、特征点、空白点等等,这些位置点的选择在景观构成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制高点,它主要突出视觉在高度上的吸引力,既是风景构图的中心,又是视线控制的焦点。从建筑场论来看,新的建筑力场作用下“合力”的平衡点和视觉构图中景观变化的焦点。因此,在“点景”的选择上,并不仅仅表现为我们通常所说的“制高点”、“转折点”、“特征点”、“空白点”等,而且同时表现为建筑场论意义上“核心点”、“合力点”、“平衡点”的选择,它们共同构成了点景建筑“适点”选择的双重性,即一种由内到外,再由外到内的双向选择。

  传统建筑的点景构成正是基于上述种种如环境心理学、建筑行为学、建筑美学及建筑场论等基本理论,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成景机制,并表现出独特的景观作用。“点景”技法要求重天然,不强为,因地制宜,因景制宜,因势利导地完善表现诗情画意,要着意为之,无意出之,使点景艺术达到不留“斧凿痕”的境界。因此,现代景观设计运用“点景”时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衬托、烘托要相称。如《红楼梦》中“大观园稻香村”一景,除有杏花村诗意的主景,菜畦、油菜花、土井、辘轳等配景外,贾珍又提出“只养些鸭、鹅、鸡之类才相称”。这“相称”二字便是点景妙谛。

  2、平衡画面要相宜。即点景要使原景在色调风格上、主宾关系上、景观质量上更显轻重得宜,浓淡有致。实践中的点景景观往往是由多种点景形式综合构成的,“点线结合”、“线面结合”,“点面结合”是极为普遍的点景现象。

  3、对比照应要有目的。有时发觉主宾、浓淡、轻重等关系不够明显时,可通过对比照应的手法,在原景物的旁边再增加一组在比例上、体量上和色度上有较大反差变化的景物,达到以此显彼的目的。

  4、联络要有节奏变化。景观景物之间距离过大,有分散感时,可于其间点缀一些景物作“过渡”,达到联络有致;如发现原有景观的色彩、态势、质惑等的分量气氛不够时,可应用加重、加密、加深、加高、加长等点景手法予以强调。

  作为社会整体的一员,好的景观设计师能洞察人的情感,体会文化与哲理的审美,其作品必将与社会单体产生更多的共鸣。但是,如果设计者本身只为建景观而景观,作品根本就不可能结合文化来做点文章。即使有的设计师在设计前了解了很多历史文化的东西,在设计说明中也很好的把这些运用进去,并给了它一个响亮的主题,但在最终施工结束后,人们根本不能感受到一点文化的气息,甚至与设计意图大相径庭。问题就在于我们自己在学习西方园林的过程中把它的本质和精神丢掉了,只是模仿了一点形式。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不可能象古人一般整日赏花饮酒,闲情雅致,也不会产生那么多丰富的情感,而且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不同文化的交流是整个世界和各民族发展的一大动力,同时,追求形式美也是景观设计的一部分。但是没有文化底蕴的设计未免显得单薄没有生命力,而没有经过消化吸收的“文化大搬移”必定会产生一些没有生命的景观垃圾。其实这倒也不是西方园林风带来的弊端,因为在其本土,它的设计也有着自己的精神灵魂。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大街100号(北楼)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一层 Email:

Copyright © 2012-2025 彩神彩票-追求健康,你我一起成长 版权所有